教科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科研究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的理论难点及解决思路


时间:2013年11月10日 来源:燕山大学 刘永志 浏览: 视力保护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字体: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三大理论难点,即实效性内涵、实效性依据以及实效性判断标准的问题。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三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本文试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理论难点进行深入解析,并为破解这些理论难点提出相应思路。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难点,解决思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的理论难点解析

1、难点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界定

实效性,顾名思义即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其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实际效果呢?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国教育系统中的性质、地位、功能、作用来看,它既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导向功能又承担者一般性教育功能,因此,所追求的“效”,一是通过教育是启发和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自觉认同、主动归依到主流意识形态。二是发挥其一般性的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顺利成才。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育功能,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大学生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素质。可见实效性的内涵存在多面性和多样性,也是多层次性的,就其目标指向的对象而言,包括个体实效性和整体实效性,同时还包括内在实效和外在实效、直接实效和间接实效、当前实效与长远实效的区分。 
      所追求的“实”指的是达到上述两个目标的程度,就大学生个体而言,他是否认同和归依主流意识形态,是否具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素养,以及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到底有无影响和作用,影响和作用有多大?这个“度”是很难精确定位的。就大学生群体而言,有多少比例算是把“效”的工作做“实”了呢?100%只能是永远追求的目标而其现实性却是零,有1个例外算不算失“效”呢?显然也不能。这个比例也是很难把握的。单纯的定性分析往往失于笼统,掩盖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所研究指向的人的思想性内容又难以量化。实际问卷调查的得出的结论无疑客观性较强,然而也涉及到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抽取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以及当前调查结果的时效性问题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实效性问题的真实性、可靠性。 
      然而许多学者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时,对其所研究的实效性问题的“效”之范围和“实”之程度在内涵界定上并未给予充分考虑并予以明确的阐述,存在相互混淆、盲目替代、模糊论证的不足。

2、难点二:提出实效性问题的立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命题是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但就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作用自身而言,它是我们做好其它工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即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那种认为只要有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有了德才兼备的思政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领域内的所有问题,甚至是学习、生活、恋爱、工作上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等问题――――-都能一应解决,如果解决不好,出现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做到位,就失效了,这种人为地拔高、任意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观点不但违反思维逻辑规则,同时也犯了形而上学的认识错误。 
      有的学者的论据同实效性问题并不搭界,以大学生群体当前出现某些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素质、学风等方面的不良现象,来印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实效性问题,实际上,这些不良现象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应对和解决的问题,而非由它的实效性问题所致的结果。还有的学者提出理论依据大多是可能影响实效性的客观性因素,并非当然影响实效性的主观性因素,如教育体制问题、教学内容问题、教材教法问题等,这些都是可能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变量因素,既然是变量的因素,就不一定必然地导致实效性问题产生。单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也许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的最关键性因素,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名师,无论面对何种影响本课程的教育因素的变动,都能让自己所教的课成为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即是明证。因此,提出实效性问题依据时要充分考虑到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对象等等诸多要件的辩证关系,不可挂一漏万。

3、难点三:实效性问题的判断标准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进行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探讨的关键问题,即同其他学科比较起来,同其它工作比较起来,为何独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强调实效性的问题?为何似乎其它学科和工作并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实效性问题,而相比较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似乎是很严重?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原则标准问题,即以何种参照为准绳来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三种误区: 
      (1) 以其它实务性工作的社会功效作为判断标准。 
      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起来,其它实务性工作的社会功效是比较直接和明显的,但也并非全部皆是,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相对比较“务虚”的,它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动态,做是人的思想工作,采用的是说服教育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些同其它工作在内容和方式上具有明显差别,而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优点所在。它发挥社会功效的方式是以意识对物质,理论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来实现的,这样的反作用有的可以立见功效,以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但由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反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也并非一次性完成,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验证,而且这种反作用也需要相关条件因素的配合产生合力作用才能实现。 因此,以其它具体的实际工作的社会功效为参照作为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有无高低的标准并不科学。 
      (2) 以其它学科教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功能为判断标准 
      比较而言,人文社科的其它学科专业教育或多或少也承担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并非像思想政治教育这么显性和有针对性;理工学科的教育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也可以起到某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其主要以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相关技能的传授为主。在对学生的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则逊色很多,然而其特点和优势在于德性教育而非知性教育,注重德商、情商的培养而非单纯智商教育,它以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阵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为载体,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启迪,引导,培养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给予学生是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启蒙、感悟、培养和塑造,而这些方面是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因素,诚如哈佛大学所提倡的:“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不仅看智商,还应看情商,进而看德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迎接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会”,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在大会上讲:学校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learn to be),要让学生学知识(learn to know),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掌握这些知识(learn to how to learn),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其他人相处(learn to deal with the others)。”[1]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单靠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的智育是无法实现的。 
      从宏观一点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大学教育中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也不能完全保证学以致用,因为在“信息时代,只有具备了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不变的竞争优势。一份研究资料显示: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本科生走出校门两年内,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内,一个博士生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按照知识折旧定律: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其实,就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2]这种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终身受用的“实效性”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内的大学教育所永远追求的目标,而非哪一类教育的单独使命,同时也非学校教育可以单独实现的目标,其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人的自我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可见,以这种“实效性”作为评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标准同样也是不正确的。 
      (3) 以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原则来作为判断标准。 
      这种评判标准趋于世俗化甚至是庸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既不能带来明显的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能给学生以具体的利益和实惠,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学科特点和运行规律,不能简单的引入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作为判断实效性的标准,如果以此为标准的话,整个大学教育则似乎是不必要的了,读书无用论、知识无用论则可以是大行其道的。然而,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在社会对人才的品行、学历、知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有谁敢妄下此类断言呢?大学不是也不可以是职业中介所,知识贩卖场,文凭批发处,高校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所有学科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格、心智、德行、能力等各方面都健全的人才和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上光算经济帐而不顾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理论难点的解决思路 
      1、在实效性内涵的界定上应追求明确性。 
      在进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探讨时,应首先注重“实效性问题”的“效”之内涵的多样性、多面性和多层次性,即实效性的“质”的问题,就实效性问题研究对象而言,应注重个体实效性和群体实效性的区别;就实效性发挥作用的方向而言,应注重内在实效性和外在实效性的区别;就实效性发挥作用的方式,应注重直接实效性和间接实效性的区别;就实效性的时效性而言,应注重当前实效性和长远实效性的区别,避免笼统论述,以免出现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无效性否定群体有效性、以暂时无效性否定长远有效性、以直接无效性否定间接有效性的错误。 
      对于实效性问题的“实”的程度问题,由于涉及到对思想问题的定量分析,虽然难以把握,但绝非不可认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程度高低的判断是可以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综合考量中得出总体性和概括性的估量和评价。笔者认为,对于实效性 “实”度的把握,应以底线为基准,而不应该以上线为基准;不应以最理想为底线,而应以最不坏为底线,应以及格为起点,以满分为目标,避免人为地拔高实效性的“量”之衡量尺度。 
      2、在实效性问题的论证依据上应要求客观性。 
      第一、应紧密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在严谨科学的实证调查、科学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再提出有关“实效性问题”的依据。即“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3](P118)否则就会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两层皮”现象,甚至出现以主观论断代替实证研究的错误。 
      第二、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论证其有关实效性的问题时,应注重考查实效性的相关条件、环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增强全面性、辩证性、动态性研究,避免孤立、片面、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 
      3、在实效性问题的判断标准上应注重差异性。 
      对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应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目标、方法、价值、结构等方面细致阐明此项工作同其它工作和其它学科专业在实效性判断标准上的差异性。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亦有其自身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是有其独特的发生发展规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判断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应渗透和贯彻上述三大规律所要求的基本要求,在严谨的实证调查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反复验证,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最终经过系统的理论抽象形成比较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体系。其它工作和其它学科专业对实效性的判断标准,是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体系提供参考价值,但决不可盲目混淆,任意替代,避免出现判断实效性标准问题上的思想混乱。

【参考文献】

[1] 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大学生的责任[N].文汇报,2006-6-18(6). 
        [2] 顾建华.发达国家纷纷推广快速阅读,中国却是落后者[N].中国教育报,2005-5-12(5).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sizheng

实践教学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