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课程教学 >> 正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


时间:2013年10月19日 来源:思政部 教务科 浏览: 视力保护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字体: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开课部门:思政部

课程代码:Gztgl

学分:4

学时:104课时

授课时间:第2-3学期

授课对象:各专业一、二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课程类型:理论课(A类课)

教学场地要求: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属于核心课和必修课。本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能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职业人,提升职业人的核心能力,具有较强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较高的是非善恶判断和选择能力、幸福生活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党建等相关概念。

2、理解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了解社会问题:目前社会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能够正确理解国家各项方针政策。

2、能够认清社会发展对个人的要求,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3、能够理性化、建设性地对社会问题和身边的事情做出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

4、能够以开放的心态,适应多元社会的发展需要。

5、能够对社会现象和一般事物做基本的定性、定位分析。

(三)素质目标

1、懂是非、明善恶、有担当、肯作为。

2、培养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及其他优秀公民素质。

3、以高尚思想升华个人情感与道德境界。

4、以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

四、课程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体现“三贴近三服务”、“两强化”和“一突出”。“三贴近三服务”即贴近专业,为专业建设服务;贴近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贴近社会,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两强化”即强化政治导向性和逻辑思维性。“一突出”即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实现“两个转化”即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思想素质体系,使该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二)设计思路: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

“5S”教学模式,针对课程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坚持事(切入事实)——思(引发思考)——识(提炼知识)——思(拓展思维)——实(走向实践)五环节并举的原则,从高职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实、事件出发,引发高职生对“为什么”的思考,然后探究和提炼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理论本质,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结合专业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后在课内和课外策划和组织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一步感知事实,深化思考,丰富思维,提高认识。以事实的感染力、思考的深刻性、理论的系统性、思维的丰富性、实践的现实性,提高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

采用“一优三讲三突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优”即优化教学内容 ;“三讲”即教学过程中讲案例、讲难点、讲思路;“三突出”即教学案例突出新、教学方法突出活,教学手段突出有效。

(五)学生考核:

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读书笔记与社会调研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能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六)课程内容设计与课时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设计):

学习专题

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理论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实践教学设计与课时分配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的历史进程

和理论成果

8

实践项目:尧治河的变迁

拓展项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4

专题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

实践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拓展项目:社会主义改造与中国社会之变迁

3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

实践项目:“社会主义本质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拓展项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

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6

实践项目: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升职业素质

拓展项目:如何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建设中去?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专题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政外交战略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4

实践项目: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

拓展项目:提升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

 

 

3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4

专题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4

实践项目:我为社会做贡献

拓展项目:爱党、爱人民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

课时总计:104课时(理论课时:64课时;实践课时:20课时;自学课时20学时)

(七)学习专题描述

专题一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总学时:16(理论12+实践4)

学习目标

学习项目

能力目标:

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知识目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3.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素质目标:

正确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责任意识。

 

项目0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学时)

项目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6学时)

项目03: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成果精髓(4学时)

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1. 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3. 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4. 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案例教学

2.多媒体演示

3.主题实践教学

4.双向机制教学

5.在线测试

教学媒体

考评方式

学生知识能力储备

教师知识能力要求

1.5S课堂

2.网络课堂

3.视频文件

4.电子课件

5.教学案例

6.实践项目考核记录单

1.小组内成员互评

2.进行项目考核评价

3.学生提交实践资料或报告

4.总结评价

1.具备查阅资料的能力

2.具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储备

1.功底深厚——深度

2.视野开阔——高度

3.主题明确——角度

         

专题二

专题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总学时:11(理论8+实践3)

学习目标

学习项目

能力目标:

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知识目标:

1.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内容及意义。

2.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形成、内容及意义。

素质目标:

树立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项目0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学时)

项目05:社会主义改造理论(4学时)

 

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1.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经验

3.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4. 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案例教学

2.多媒体演示

3.讨论式教学

4.双向机制教学

5.在线测试

教学媒体

考评方式

学生知识能力储备

教师知识能力要求

1.5S课堂

2.网络课堂

3.视频文件

4.电子课件

5.教学案例

6.实践项目考核记录单

1.小组内成员互评

2.进行项目考核评价

3.学生提交实践资料或报告

4.总结评价

1.具备查阅资料的能力

2.具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储备

1.功底深厚——深度

2.视野开阔——高度

3.主题明确——角度

         

专题三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学时:15(理论12+实践3)

学习目标

学习项目

能力目标:

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2.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3.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

素质目标:

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责任感,提高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

 

 

项目06: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4学时)

项目0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4学时)

项目08: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4学时)

 

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1.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案例教学

2.多媒体演示

3.讨论式教学

4.在线测试

教学媒体

考评方式

学生知识能力储备

教师知识能力要求

1.5S课堂

2.网络课堂

3.视频文件

4.电子课件

5.教学案例

6.实践项目考核记录单

1.小组内成员互评

2.进行项目考核评价

3.学生提交实践资料或报告

4.总结评价

1.具备查阅资料的能力

2.具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储备

1.功底深厚——深度

2.视野开阔——高度

3.主题明确——角度

         

专题四

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总学时:20(理论16+实践4)

学习目标

学习项目

能力目标:

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知识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明确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

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3.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4.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素质目标: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项目0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6学时)

项目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4学时)

项目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学时)

项目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学时)

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以及依法治国战略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媒体案例教学

2.演绎推导教学

3.讨论式教学

4.在线测试

教学媒体

考评方式

学生知识能力储备

教师知识能力要求

1.5S课堂

2.网络课堂

3.视频文件

4.电子课件

5.教学案例

6.实践项目考核记录

1.小组内成员互评

2.进行项目考核评价

3.学生提交实践资料或报告

4.总结评价

1.具备查阅资料的能力

2.具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济理论储备

1.功底深厚——深度

2.视野开阔——高度

3.主题明确——角度

         

专题五

专题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政外交战略

总学时:11(理论8+实践3)

学习目标

学习项目

能力目标:

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增强分辨国际政治现象的能力。

素质目标:

增强民族责任感,为民族富强而努力奋斗。

 

 

 

 

项目13: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4学时)

项目14: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4学时)

 

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1. 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

1.案例教学

2.多媒体演示

3.讨论式教学

4.在线测试

教学媒体

考评方式

学生知识能力储备

教师知识能力要求

1.5S课堂

2.网络课堂

3.视频文件

4.电子课件

5.教学案例

6.实践项目考核记录单

1.小组内成员互评

2.进行项目考核评价

3.学生提交实践资料或报告

4.总结评价

1.具备查阅资料的能力

2.具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储备

1.功底深厚——深度

2.视野开阔——高度

3.主题明确——角度

         

专题六

专题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总学时:11(理论8+实践3)

学习目标

学习项目

能力目标:

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要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必须依靠全国最广大人民群众。

2.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素质目标:

爱党、爱人民。

 

 

项目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4学时)

项目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学时)

 

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

2.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和国防建设

3.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案例教学

2.多媒体演示

3.对比式教学

4.在线测试

教学媒体

考评方式

学生知识能力储备

教师知识能力要求

1.5S课堂

2.网络课堂

3.视频文件

4.电子课件

5.教学案例

6.实践项目考核记录单

1.小组内成员互评

2.进行项目考核评价

3.学生提交实践资料或报告

4.总结评价

1.具备查阅资料的能力

2.具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储备

1.功底深厚——深度

2.视野开阔——高度

3.主题明确——角度

         

五、课程考核

(一)期末考核及方式说明

期末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理论考核采取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标准见表1、2。

期末理论考核标准(专题一至专题三)

序号

考核的知识点及要求

成绩比例(%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0

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30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

40

 

合     计

100

期末理论考核标准(专题四至专题六)

序号

考核的知识点及要求

成绩比例(%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5%)

60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政外交战略、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10%)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0%)

40

 

合     计

100

(二)过程考核说明:

由平时学习态度、课内讨论、案例分析组成。考核标准见表3。

过程考核标准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1

学习态度

到课率、课堂笔记、专心致志、注重细节的职业态度

20

2

课内演讲、交流

积极主动,准备充分

40

3

案例讨论

准备充分,积极发言,语言流畅,进步明显

40

合        计

100

(三)学生自学考核说明:

由教师提供参考阅读的书目和优秀的影片,学生以“五个一”(读一本好书,参与一次社会公益活动,看一部经典影片,分析一个社会典型案例,探讨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为题,开展自学活动,学期末学生上交“五个一”活动的学习感想和自己的学习 、体会、见解、观点等。考核标准见表4。

学生自学考核标准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1

阅读与观察

独立完成、有读书笔记等、有创新

50

2

自学

自学有体会、有记录、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50

合       计

100

(四)社会实践考核说明

由教师提供参考的社会实践范围和选题,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提供社会实践报告,教师根据实践报告进行成绩评定。社会实践研究报告成绩评定如下:凡是能够按要求选好课题,做出计划,完成调查并上缴分析报告的给予基本分。报告要求以社会实践完成,中心突出,条理分明,语言通顺,统一格式打印,要求字数不少于2500字。考核标准见表5。

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标准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1

社会实践报告

按时完成和提交社会实践报告,2500字以上

10

2

独立实践

考核学生是否独立进行了社会实践

20

3

理论联系实际

考核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是否理论联系了实践

20

4

实践报告质量

分析正确合理,语言表达流畅,并有一定自己见解

50

合      计

100

(五)课程成绩的形成

平时成绩10%+自学成绩20%+社会实践30%+ 期末考核40%。

六、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

(一)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全国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教学参考书: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全国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全国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2卷、第3卷。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

6、《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

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

9、各类时事政策资料。

(三)其它教学资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校院级精品课网站。

责任编辑:sizheng

实践教学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