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课程资源 >> 正文
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


时间:2013年11月10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 视力保护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字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政策的指导下,社会各阶层总体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如何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理论界对中国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问题的相关研究的代表性观点简述如下。

1、研究概况

    我国理论界对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源于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理论界掀起了第一次研究共同富裕理论的高潮。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再次肯定和阐述了党的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决策,同时,学术界掀起了第二次研究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理论的高潮。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特别是《邓小平文选》第3卷出版以后,学术界掀了第三次研究共同富裕理论的高潮。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最大亮点在于“共同富裕”理念的确立,以此为契机,学术界掀起了第四次研究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理论的高潮。2007年中共十七大以后,学术界掀起了第五次研究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理论的高潮。

    2、贫富差距的现状与共同富裕的内涵

    邓泉国、孟迎辉在《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的三个因素》一文中认为,贫富差距主要表现为收入差距和财富占有差距两种。其中,收入差距是一种即时性差距,而财富占有差距是一种积累性的差距。财富占有差距比收入差距更能反映贫富分化,也是更严重的情形。近年来我国贫富差距出现了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向财富占有差距转变,并进而影响和扩大收入差距。

     王小鲁、张清廉等认为,研究我国收入差距可从三个不同层面来分析:即不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城市和乡村内各阶层居民的收入差距。首先,城市中贫富差距扩大,家庭收入与财产、日常支出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其次,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若将城乡居民收入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的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大。

    王露璐在《分配制度中公平问题的探讨》一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二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三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四是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扩大。五是城镇居民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扩大。

目前学术界对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已经形成了以下基本共识:第一,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富裕”反映了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拥有,它是指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摆脱了绝对贫困状态,过上富裕的生活,这就要求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上,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率作物质保证;“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共同占有方式,是指人们之间的收入保持着适度差距,不存在两极分化。因此,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内在地包含着合理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并不否定人民收入上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只是“大富”与“小富”的差别。欲实现共同富裕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则必须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统一。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三,共同富裕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富裕。物质的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最重要的内容。同时,现代文明也要求高度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些也是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3、我国目前是否出现两极分化

关海庭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与收入的共同提高相伴随的,现阶段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问题。人们的收入差距,主要的不是以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下降为代价的,而是以部分社会成员迅速致富乃至暴富为特征的。在低收入阶层中部分人的收入可能没有增长,反而下降。

    但有的学者持不同意见。学者周显信撰文说,竞争和淘汰是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同时也带来了整个社会极为关注的两极分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已上升到0.458,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近年来两极分化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分配不公成为引发社会阶层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

    曹晓军等在《入世后我国各阶层收入差距的分化态势及调节对策》一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分配政策上开始打破平均主义,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个人先富起来,个人收入差距逐渐拉开。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的速度非常快,差距越来越大,中国社会已出现了个人收入差异巨大的阶层。目前,我国的亿万富翁已数以千计,百万富翁已逾数百万。但在富翁阶层、白领阶层、小资群体生成的同时,我国也存在着大量的下岗职工、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职工、失业人员,因疾病、年老等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者;在农村,目前尚有3000万人口未解决温饱;全国城市贫困人口达到2000万左右,形成了庞大的城乡“困难群体”。

    肖玉明在《共同富裕:理论、现状及实现机制》一文中认为,贫富差距扩大在我国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从国际社会通行的衡量一国居民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的指标——基尼系数来看,数据表明我国收入差距已明显偏大,并呈现贫富分化的趋势。

4、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

     关海庭认为,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主要与价格双轨制,两种体制并存、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垄断行为及以转型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等因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有关。我国存在着非法致富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刘国荣在《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市场化改革效应。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价值规律为基本规律的市场经济规律本身就有使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动力。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更快的、更强的财富积累和裂变效应,使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更加明显。其次,历史和传统体制形成的竞争初始条件差异是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由于历史和传统体制形成的初始条件差异,在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无论是经济发展差距还是居民收入差距,事实上一开始就被大致确定了。再次,不公平竞争及非法和腐败因素加剧了收入的不平等。不平等竞争的表现很多,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门、行业甚至一些个别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而其他群体或个人则不能,最终形成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最后,再分配能力不足,难以对分配差距形成有效调节,致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薄兆梅在《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思考》(《学习论坛》2002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造成我国贫富差距扩大有六大原因:第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拉大了贫富差距。第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了贫富差距。第三,灰色收入和黑色阶层的出现拉大了收入差距。第四,初次分配过程中的不平等竞争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第五,国家税收的严重流失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第六,社会防护能力的弱化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李亚军、曾庆飚在《试论效率与公平如何实现辨证统一》一文中认为,贫富差距源自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拉大,除与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主要向个人倾斜以及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有关外,还有以下原因:1、分配正向科技人员等脑力劳动者倾斜,高素质人才收入迅速提高,而普通劳动者供大于求,导致其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甚至绝对水平下降。2、城乡分治体制严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明显。3、垄断高收入依然存在,垄断制度和行为造成收入分配领域的严重混乱。4、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继续扩大。5、初次分配秩序混乱和再次分配领域的税负不平等及社会保障制度滞后,造成收入悬殊。6、非正常因素的影响,即违法非法收入的存在,主要是以贪污腐败为核心的违法非法收入成为少数政府官员暴富的主要来源,政府官员的暴富,直接扰乱了收入分配秩序,同时又为更加严重的违法非法收入现象打开了方便之门。

    5、共同富裕实现的方式与途径

    大体有以下两类观点:一是强调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二是把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放在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上。要使社会人口中的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越来越少,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6、共同富裕实现的时间维度

    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使用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由此,人们对共同富裕实现的时间维度产生了几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一个遥远的终极目的或者发展方向。“如果我们企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立刻完全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那就是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就是把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当成了现实要求,必然违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到21世纪中叶,中国即将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与小康社会联系在一起,就使共同富裕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未来,而成为在若干年内可以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就应当初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意。共同富裕不是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去追求的静态过程,而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实现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决不能把共同富裕看成将来的事情,必须从现在抓起,切实缩小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

    7、共同富裕的理论定位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是贯穿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条红线,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成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价值,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首先,共同富裕是检验社会主义是否够格的价值标准。其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政治。再次,共同富裕是实现民主价值和文明价值的基础。最后,共同富裕是实现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前提条件。说它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因为,共同富裕是现阶段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点,是公平、公正、平等,也是自由、民主、和谐与文明在现阶段的具体实践。

    8、共同富裕的实践定位

    主要也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这是由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原则和最大优越性所决定的,是由民心民意和时代主题所决定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落脚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课题”和实质所在。  (2)共同富裕是新时期的“中心课题”。邓小平1990年12月24日明确提出,共同富裕“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有学者认为,邓小平之所以要这样预言,这是因为:第一,共同富裕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邓小平理论就是社会主义中国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其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第三,缩小贫富差距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参考文献

1、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课题组著,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理论与对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徐滇庆,李昕,看懂中国贫富差距,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许新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再解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陈映,论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人民出版社,2011

5、宗开宝,共同富裕论——思想理论与实证,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6、胡鞍钢等,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8、于国安编著,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9、李晓西等著,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1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著,中国收入分配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sizheng

实践教学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