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形势政策 >> 正文
“形势与政策”课贯彻“十三五”规划建议及“十三五”规划纲要精神的教学建议


时间:2016年04月15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 视力保护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字体: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认清我们所处的“时”和“势”,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深刻了解党中央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
      一、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规划纲要》正是根据《规划建议》编制,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
      《规划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遵循,对于我们牢牢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规划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可以重点把握五个关键词,就是“一面旗帜、四个全面、一个中心、六大建设、一大目标”。“一面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个全面”就是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一个中心”就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六大建设”就是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一大目标”就是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规划建议》强调,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必须遵循“六个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发展目的问题;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这是发展路径问题;三是坚持深化改革,这是发展动力问题;四是坚持依法治国,这是发展环境问题;五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发展视野问题;六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发展保障问题。六个原则是一个完整体系,是我们做好“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引。
      《规划建议》提出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五个新的目标要求。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规划建议》提出的这些新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
      《规划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反映了时代的声音、人民的意愿,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之艰巨任务。第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需保持在6.5%以上。经济保持中高增长,有利于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加切实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同时,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届时,我国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第三,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第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第五,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
      从国际看,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面临错综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一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二是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四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区域性高标准自由贸易体制挑战;五是局部地区地缘博弈更加激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
      从国内看,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下述特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需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第二,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心。因为,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尤其是,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另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而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在释放出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
      第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四、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规划建议》对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崭新概括,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强调“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创新发展是《规划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贯穿《规划建议》全篇的重大战略思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一个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战略,而不是一个短期的、局部的战略。这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契合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规划纲要》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二是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三是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四是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五是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坚持需求引领、供给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升级与供给升级协调共进的高效循环,增强发展新动能。
      五、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方位对外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一方面,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在实施中,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和保障能力考核。另一方面,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保证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履行社会责任。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规划纲要》强调,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健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政府投入与价格调整相协调机制。规范定价程序,加强成本监审,推进成本公开。健全竞争政策,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健全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严格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的强制性标准,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行为规则和监管办法。健全社会化监管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强化互联网交易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3.加快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
      在财税改革方面,围绕解决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把适合作为地方收入的税种下划给地方,在税政管理权限方面给地方适当放权。全面推开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依法实施税收征管。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财政实力强、债务风险较低的,按法定程序适当增加债务限额。在金融改革方面,加快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民营银行,启动投贷联动试点。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加强全口径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扎紧制度笼子,整顿规范金融秩序,严厉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和证券期货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规划纲要》强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减政放权将以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抓手,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增强简政放权的针对性、协同性。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5.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规划纲要》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投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首先,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强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发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对外开放门户作用,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区。其次,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平台,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共同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推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使“一带一路”成为和平友谊纽带、共同繁荣之路。最后,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落实和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设立人民币海外合作基金,用好双边产能合作基金。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六、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
      《规划纲要》提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农民奔小康,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破解“三农”难题,必须坚持不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
      2.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
      《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统筹规划、总体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城镇化问题,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坚持纵横联动、协同推进。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推动户籍、土地、财政、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三是加强部门与地方政策联动,推动地方加快出台一批配套政策,确保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地生根。四是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加快实施“一融双新”工程,以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为核心,以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发展和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瞄准短板,加快突破,优化政策组合,弥补供需缺口,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五是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六是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规划纲要》强调,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需完善扶贫脱贫扶持政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操作中,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采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方式,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另外,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
      七、国际环境与外交战略
      十三五规划把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与此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大国博弈加剧,局部动荡频繁发生,恐怖主义肆虐,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面参与国际上的各种事务,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形势新变化,着眼中国发展新要求,在保持对外大政方针稳定性连续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全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加强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底线思维、策略运筹和统筹协调;丰富和深化和平发展战略思想,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共赢”升至外交旗帜高度,通过“合作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坚持维稳与维权的统一,筑牢边海边防铜墙铁壁;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弘扬丝路精神,共建“一带一路”;用“亲、诚、惠、容”理念经略和塑造周边,让命运共同体在周边落地生根;推动建设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力避大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以正确义利观,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金砖国家形成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积极引导国际体系变革方向,打造制度性话语权,同各国合力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切实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实践气势恢宏,极大地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助力。全面认识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深入理解我国外交战略布局,对于把握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意义重大。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中国将大展宏图。在国际形势方面需重点把握的重大问题有世界经济形势、美国大选、周边事态(如朝核、南海问题)、TPP、中东乱局、美俄博弈、欧盟走向、反恐形势等问题。在外交布局方面须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习主席中东之行、习主席出席核安全峰会、杭州G20峰会等重大外交行动。
      八、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创新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带领人民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团结奋进。
      1.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当前,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各种利益关系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只有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长远发展,把握发展方向、谋划发展蓝图、提出政策措施,才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必须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融合更加紧密,对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更加注重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判,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要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的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必须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党的各级组织建设情况、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任务越重,经济社会发展难题越多,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不懈抓作风建设,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要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责任编辑:sizheng

实践教学

通知公告